|
|
从一个画贩子到拍卖商的历程 |
编辑时间:2007-08-28 23:20:05 阅 读:1283 |
这种市场维持了两年左右,再做下去当地的古玩商人没法做生意,因为一个地方的买家就几个人,几场类似的拍卖下来无异于涸泽而渔。而且市场也逐渐地透明,地域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暴利很快就不存在了。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到来,严重依赖港澳台地区买家的内地拍卖市场委靡下来。2000年,秦公猝逝于工作岗位,董国强在几年时间里坐吃山不空,在家里看着他收藏的几十件齐白石作品独自把玩,对外是收藏家,还做着“画贩子”生意。 拍卖市场再次火暴是从2004年“非典”后,匡时拍卖公司成立于2005年,成立时正值行情上升,拍卖公司数量急剧增加。“我有个朋友,说有批瓷器想出手。我说你可以送拍卖公司。他说‘不用,我成立一个拍卖公司自己拍’。 我说‘你呀,养了一群兔子就想开个动物园’。把拍卖公司想得太简单了,以为一次拍卖一拍几个亿,买卖双方各收10%手续,成本就是印个图册、租个酒店。”这是董国强描述的2005年的行情。这一轮小行情在2006春季达到顶峰之后,2006秋季拍卖会明显少于春季,也许有一些拍卖公司在开张一次之后就要关张了。 实际上拍卖公司可以算是一个金融公司,开公司选择合作伙伴,资金实力会决定拍卖公司的成败。“一个新的拍卖公司,缺少社会知名度。虽然业内人知道我,但是从生意的角度,我能不能拍好,社会买家对我有没有信心,他们是将信将疑的。还有一些海外收藏家,对国内缺少信心,所以征集作品的时候,就需要一定资金给他们信心,预付一部分资金。比如说一幅作品你觉得能拍200万,我先付30万、50万,甚至100万。”董国强说。 预付在拍卖行很普遍,却是无法上台面来说的潜规则。当竞争对手对一件拍品看法差不多的时候,预付金能决定成败。 还有就是垫付。一场拍卖结束后,一般合同里都规定拍卖后35天之内付款。但是中国没有一家拍卖公司能完全做到这一点,“两个月付款的就算好客人,”老董说。还有竞拍成交后,有客人实在临时资金紧张,为了维护委托方的关系,拍卖公司只能先给他垫付资金。最糟糕的情况是拍卖公司成为一轮拍卖的最终买主,不但没有收入,还要搭上一大笔资金沉淀下来。因此一个成规模的拍卖公司,需要几千万元的流动资金来应对可能遇到的问题。 经过几轮灰色、朦胧市场下来的董国强现身来到拍卖公司的前台,面对的还是一个不十分规范的市场。 |
|
|
|
|